北斗定位系统工作原理
卫星信号的发射与接收:北斗卫星不断地用1和0二进制码元组成的伪随机码(简称伪码)发射导航电文。导航电文包括卫星星历、工作状况、时钟改正、电离层时延修正、大气折射修正等信息。用户接收机在接收到这些信号后,可以通过解码获取卫星位置和时间信息。
距离测量:用户接收机通过记录卫星信号传播到接收机所经历的时间,并将其乘以光速得到卫星到接收机之间的距离。由于大气层电离层的干扰,这个距离并不是用户与卫星之间的真实距离,而是伪距(PR)。
定位计算:利用三维坐标中的距离公式,通过至少3颗卫星的信号,可以组成3个方程式,解出观测点的位置(X,Y,Z)。但实际上,接收机需要解算出四个未知数——三维坐标和接收机时钟偏差,因此至少需要接收到4颗卫星的信号。
误差修正:由于卫星运行轨道、卫星时钟存在误差,大气对流层、电离层对信号的影响,使得民用的定位精度只有数十米量级。为了提高定位精度,北斗系统采用了各种误差修正技术,如星历误差修正、电离层时延修正等。
定位服务提供: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、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。空间段包括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,地面段包括主控站、注入站和监测站等若干个地面站,用户段包括北斗用户终端以及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的终端。系统通过这些组成部分协同工作,为用户提供高精度、高可靠的定位、导航和授时服务。